P:《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导论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内涵,对它的界定不会产生很大的歧义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导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存的格局
一方面,它同当代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其他理论成果交汇形成了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另一方面,它被运用于不同地区的实际革命进程,由此而导致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模型,即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理论原因

一、内在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进展状况,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差别性,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思想进行取舍,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不同的阐释和重建
在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争论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即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争议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这一段思想历程作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在这一历程中,有几个主要的环节,代表着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的逻辑。

如果人们停留在思想表面,不对这几个环节加以总体性的把握,那么,这四个思想环节完全有可能彼此分离地导致对马克思学说的不同诠释,例如,重视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的人可能提出一种对马克思学说的人本主义解释,而固守唯物史观的人则可能强调某种对马克思学说的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解释。
有一个历史事实促使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多种解释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集中表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三部著作,即《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有生之年由于各种原因均未发表,因此而不为 19 世纪的人们所知。这样一来,在 19 世纪理论家的视野中,并没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这一思想环节。
继恩格斯于 19 世纪末发表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得以问世。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之间的一个思想环节,即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重新发现使得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解释开始出现歧义。依旧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去理解马克思学说的人们,往往把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视作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理论,而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一些思想家则坚持认为,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是马克思最富创造性的思想,它在 20 世纪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引发了著名的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争论。

二、外在的理论原因

马克思主义并存的各种理论学说和思潮的外在影响,其中特别要提及的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对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进展及分化的影响。
叔本华的哲学开启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而孔德的学说则开始了现代西方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思潮。

文化和历史原因: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悖论。一方面科技发展和物质财富使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得以日渐增强,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现代人的普遍异化。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都成为消解人主体性的物化力量。——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精神和技术理性空前大发展的自觉的理论折射,而人本主义思潮则是对技术世界之中面临着深刻文化困境的现代人的深层生存底蕴的批判与剖析。
与这两种思潮的分野和基本格局相对应,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分为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两种主要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般说来,20 世纪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争论的焦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问题和革命策略问题。
20 世纪上半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命运密切相关。

20 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焦点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产生或发展壮大与应对现代人的文化—历史困境的重大课题密切相关。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
一、 物化和物化意识
二、 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三、 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哲学构想
一、 市民社会与西方革命观
二、 实践哲学构想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一、 丰厚的思想资源
二、 乌托邦精神与“尚未存在”本体论
三、 希望:人的本质性生存结构
第五章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一、 批判的社会理论
二、 启蒙的辩证法
三、 否定的辩证法
第六章 马尔库塞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一、 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二、 压抑性的心理机制
三、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四、 非生产性(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
五、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二、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三、 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 存在哲学的自由理论
二、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第九章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 从意识形态到科学: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
三、 “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