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导论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内涵,对它的界定不会产生很大的歧义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导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存的格局
一方面,它同当代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其他理论成果交汇形成了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另一方面,它被运用于不同地区的实际革命进程,由此而导致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模型,即社会主义模式。
- 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和布洛赫等人为代表的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形成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 发端于 30 年代,在 60 年代达到高峰的,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
- 意大利理论家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 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理论原因
一、内在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进展状况,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差别性,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思想进行取舍,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不同的阐释和重建
在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争论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即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争议。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这一段思想历程作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在这一历程中,有几个主要的环节,代表着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的逻辑。
- 自由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至上性
-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 以人本身(人的活动)为主题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
- 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内涵的唯物史观。
如果人们停留在思想表面,不对这几个环节加以总体性的把握,那么,这四个思想环节完全有可能彼此分离地导致对马克思学说的不同诠释,例如,重视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的人可能提出一种对马克思学说的人本主义解释,而固守唯物史观的人则可能强调某种对马克思学说的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解释。
有一个历史事实促使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多种解释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集中表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三部著作,即《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有生之年由于各种原因均未发表,因此而不为 19 世纪的人们所知。这样一来,在 19 世纪理论家的视野中,并没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这一思想环节。
继恩格斯于 19 世纪末发表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得以问世。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之间的一个思想环节,即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重新发现使得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解释开始出现歧义。依旧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去理解马克思学说的人们,往往把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视作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理论,而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一些思想家则坚持认为,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是马克思最富创造性的思想,它在 20 世纪依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引发了著名的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争论。
二、外在的理论原因
马克思主义并存的各种理论学说和思潮的外在影响,其中特别要提及的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对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进展及分化的影响。
叔本华的哲学开启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而孔德的学说则开始了现代西方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思潮。
-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突破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把世界和人的本质界定为意志,由此被人们称为非理性主义。把哲学的目光从外在世界转向人的存在本身,从而把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问题变为哲学的核心问题
- 克尔凯郭尔以“孤独个体”为主题,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 尼采则通过权力意志论以更加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示出现代文明的危机和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
- 到了 20 世纪,经过胡塞尔现象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就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存在主义运动而成为当代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趋势之一。
- 西方实证主义思潮
- 将现代科学的精密的证明程序和实证精神引人哲学思维,从而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性和虚妄性。
- 经过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库恩等人的科学哲学,实证主义也成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
文化和历史原因: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悖论。一方面科技发展和物质财富使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得以日渐增强,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现代人的普遍异化。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都成为消解人主体性的物化力量。——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精神和技术理性空前大发展的自觉的理论折射,而人本主义思潮则是对技术世界之中面临着深刻文化困境的现代人的深层生存底蕴的批判与剖析。
与这两种思潮的分野和基本格局相对应,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分为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两种主要思潮。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卢卡奇、布洛赫、科尔施、葛兰西等人均为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同程度上受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及韦伯等人所代表的文化哲学思潮的影响。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马克思主义阵营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了以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或交锋。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般说来,20 世纪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争论的焦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问题和革命策略问题。
20 世纪上半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命运密切相关。
- 通过对无产阶级的自身状况和文化模式的分析,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出质疑(以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内涵的革命战略),并制定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或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
- 卢卡奇于 1923 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人受制于自己的产品。这种物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加深,从而使物化结构内化到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与现状认同的物化意识。
- 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使社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的总体性,这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
- 从这一分析,卢卡奇得出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的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自觉。当资本主义最终的经济危机爆发时,革命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将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成熟。
- 这样一来,卢卡奇把意识革命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地位,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出了很大的修正。
- 葛兰西则从分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点人手来修正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
-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异体现于市民社会地位的不同。
- 在西方社会,当出现政治经济危机时,无产阶级仅仅用暴力夺取政权并不能保证革命的成功,因为市民社会还强有力地支撑着社会和国家。
- 在西方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政治革命,而应当是文化革命,首要的任务是同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
20 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焦点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产生或发展壮大与应对现代人的文化—历史困境的重大课题密切相关。
- 人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并非必然是对人的质力量的确证,相反,现代人处于普遍的异化之中,技术理性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等等,都变成了统治人的异化力量。
- 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萨特、梅洛庞蒂、列斐伏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他们继承了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人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和倾向,对现存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 马尔库塞等人的“单向度理论”和“大拒绝”战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等,被众多反抗生存文化困境的现代人所接受。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分化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超越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这就是作为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 阿尔都塞所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意大利的德拉-沃尔佩所代表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
一、 物化和物化意识
二、 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三、 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哲学构想
一、 市民社会与西方革命观
二、 实践哲学构想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一、 丰厚的思想资源
二、 乌托邦精神与“尚未存在”本体论
三、 希望:人的本质性生存结构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一、 批判的社会理论
二、 启蒙的辩证法
三、 否定的辩证法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一、 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二、 压抑性的心理机制
三、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四、 非生产性(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
五、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二、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三、 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 存在哲学的自由理论
二、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第九章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 从意识形态到科学: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
三、 “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结语